物流業是本港經濟支柱之一,雖然疫情令行業面對不少挑戰和困難,但逆境中也可創造新機遇,尤其科技應用有助行業尋求高增值發展,並讓人才也升級轉型,突破事業界限。物流科技發展又有三大趨勢值得留意。
網購帶動物流轉型
新冠肺炎疫情打擊經濟,物流業行情難免受影響,但疫情也帶動了網購,為業界創造新商機。畢馬威早前發表《新形勢下的消費者》報告,該報告針對12個國家和地區共1.2萬多名消費者進行消費模式演變的調查,當中包括1,017名香港和1,027位中國內地消費者。結果顯示,在新冠肺炎疫情下,內地和香港市場愈來愈多消費者轉用網上購物。大型雜貨零售商的網上服務使用量增幅中,內地和香港均在四大市場之列;而在非雜貨領域的網購服務使用量增長,香港亦躋身前四位 。
香港物流協會會長袁美儀工程師指出,對物流界來說,目前在逆市之中,電子商貿是發展較穩定的範疇,相關物流需求有增無減。「疫情下,網購產品物流增長明顯,尤其年初運送醫療和抗疫用品數量大增,隨後擴展至其他貨品,包括日用品、食材,以至數碼和娛樂產品等,反映疫情下市民消費模式已轉變。」她續指出,電子商貿的物流,有別於業界傳統操作模式,需有不同營運系統和科技設施配套。「以往物流商從事B to B(Business to Business)業務為多,服務針對進出口廠商為主,會一次過運送大批貨物,但網購物流則是B to C(Business to Customer)模式,需處理大量分散的單據,而貨物亦更輕巧小件,所以在物流系統、包裝、倉存、客戶服務等方面,皆有不同要求。」
目前行內除了大型速遞公司、空運站等發展網購物流業務,部分第三方物流商亦發展相關生意,它們以往多從事「B to B」業務,為企業制訂物流方案,包辦運輸、倉儲管理及貨物集運事宜 ,而近來則因應網購興起而轉型開發「B to B for C」業務,與網購公司合作發展電商的物流商機,把貨物送到消費者手中。因此日常營運也加入了相關的科技元素,尤其網購貨物講求實時追蹤和定位,須採用高科技軟件,統一處理數據資料,令整個流程透明化。此外,由於貨量多而客戶分散,即便物流文員輸入提貨單資料,也要用上專門軟件系統。
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金融商業學院高級課程主任何偉明指出,隨著科技發展,加上網購消費盛行,令物流業出現另一種變化,一些科技企業,漸成為行內一個新興的分支,例如網購平台和餐飲外賣平台等,它們本身應用了大量物流技術,前線或後勤營運需要不少人才。「可預見,除了傳統貨運物流外,這個新興的範疇會加快發展,令行業更多元化。」在這趨勢下,行業吸納人才層面也更廣, 除了速遞員、司機、銷售、客戶服務、物流方案人員外,也需要更多IT人員加盟,如程式員、系統工程師,甚至UI/UX Designer等。
瀏覽全文請按此。
轉載自RECRUIT